秘鲁华裔工程师陆国雄与“中华坊”有着深厚的半世纪情缘。近日,他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这座牌坊背后的历史与人文故事。相关情况如下:参与建设中华坊:1936年,陆国雄出生在秘鲁利马南部,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秘鲁出生的华裔。他自幼在华人学校学习,后考入秘鲁国立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投身工程建筑行业。1971年,秘鲁独立150周年,利马市政府邀请中华通惠总局等侨团参与纪念活动,中华通惠总局提议建造体现中华文化与两国友谊的“中华坊”。陆国雄受邀参与工程建设,与另一位华裔建筑师共同负责具体执行。克服施工难题:中华坊建设工期约2个月,1971年6月16日动工,主体结构很快搭建完成。施工中最大难点是上部装饰构件的安装,因其对位置精准性和操作细致性要求极高。当时利马唐人街街巷两侧被密密麻麻的摊位占据,施工团队需在关键阶段临时封闭道路,请求摊贩配合腾出空间,所幸未遭阻挠,项目基本顺利推进,这也得益于利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施工期间政府主动协调封闭了部分繁忙路段。见证文化传承:建成后的中华坊整体采用水泥结构,两侧柱子后来涂成中国传统红色,极具东方建筑风格。牌坊上方镌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体现了中华文化精髓。陆国雄认为,中华坊是那一代华侨华人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唐人街的门户,展示着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秘鲁社会的深度融合。关注中华坊保护:2000年,利马市政府整治唐人街环境并修复中华坊,陆国雄认为修复工艺简化了细节,但主体结构与精神内涵得以保留。如今,他虽年近九旬,但每当走过中华坊仍倍感自豪。他呼吁秘鲁侨界和教育界加强宣传中华坊的历史文化意义,让年轻人明白这是华侨华人送给秘鲁社会的珍贵礼物,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从1971年参与建设中华坊,到如今已过去半个多世纪,陆国雄亲历了秘中关系的深刻变迁,他对两国关系发展感到欣慰,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