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密集提示跨境ETF溢价风险,投资者盲目追高或面临重大损失
二级市场价格飙涨,溢价率动辄超过10%,基金公司紧急公告与停牌措施齐发,理性投资警钟再次敲响。
近期,多家公募机构密集发布跨境ETF溢价风险提示公告,仅11月3日一天就有28只跨境ETF公告提示风险。
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ETF溢价率甚至高达16.89%,部分产品的溢价幅度已处于2022年以来95.8%的分位数水平。
这些数据显示跨境ETF交易已进入高溢价区间,盲目追高的投资者可能面临较大损失。
01 风险频现:跨境ETF溢价率持续高企
跨境ETF市场近期溢价风险凸显,基金公司纷纷发布风险提示并采取停牌等措施保护投资者利益。
2025年10月30日当天,32只跨境ETF发布溢价风险公告,其中绝大多数为纳指ETF及日经ETF。
仅11月3日一天,就有28只跨境ETF公告提示溢价风险。
易方达日经225ETF在11月4日的公告中指出,该基金二级市场收盘价相对于当日午间收盘时的基金份额参考净值溢价幅度达到4.97%。
更令人警惕的是,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ETF的溢价率高达14.24%,而这一数据在10月22日甚至达到16.89%。
02 基金行动:风险提示与停牌齐发
面对跨境ETF不断攀升的溢价率,基金管理人采取了发布风险提示公告、临时停牌等多种措施警示风险。
2025年1月,已有16家基金管理人对旗下32只跨境ETF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公告,共计146份。
其中,标普消费ETF因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于1月10日开市起停牌。
到3月18日,景顺长城标普消费ETF和国泰标普500ETF再次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并实施停牌。
当时这两只基金的溢折率分别达到37.35%和12.50%。
基金公司在公告中均明确提示,投资者如果高溢价买入,可能面临较大损失。
03 成因分析:供需失衡与市场非理性追捧
跨境ETF出现高溢价现象,主要源于市场供求关系失衡、投资者对海外资产的追捧,以及QDII额度限制带来的流动性问题。
市场供求失衡是导致溢价的主要原因。当买盘数量远远大于卖盘时,二级市场往往容易产生较高溢价。
海外资产上涨也成为溢价的重要推手。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表示,一些跨境ETF溢价率攀升和产品所投资的基础资产近期表现较好有密切关系。
以标普500指数为例,自2024年11月以来,该指数整体呈现震荡向上走势,相关ETF的溢价率也从彼时开始明显抬升。
QDII额度限制导致的供需错配同样是关键因素。跨境ETF投资于境外市场,受QDII额度限制,当额度紧张时,部分投资者只能转向场内“抢购”,加剧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华林证券资管部董事总经理贾志表示,部分投资者可能过度追捧跨境ETF,导致其交易价格偏离基金份额的参考净值。这种高溢价状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相关资产的需求,但也可能因价格超过内在价值而产生风险。
04 投资建议:理性看待溢价规避盲目追高
面对跨境ETF的高溢价现象,投资者需保持理性,采取审慎的投资策略,避免因盲目追高而遭受损失。
警惕高溢价品种。有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可通过证券交易软件查看“实时溢价率”,需警惕溢价率超过5%的产品。溢价率过高时,切勿盲目追高。
选择规模大、流动性好的ETF。规模较小(如低于1亿元)的跨境ETF,日均交易量不足,容易因资金集中进出导致价格大幅偏离净值。规模较大的ETF通常流动性更好,价格波动相对稳定。
了解底层资产和风险。投资者应明确跨境ETF跟踪的指数或资产,避免因对底层资产不了解而盲目投资。同时需认识到跨境ETF存在汇率风险、投资目的地经济风险以及市场情绪风险等多重因素。
关注基金公司公告。基金公司发布的风险提示和停牌公告是重要的风险预警信号。当基金公司采取这些措施时,投资者应高度重视,重新评估持有该基金的风险收益比。
景顺长城基金建议,投资者挑选ETF时,应关注产品规模、流动性、跟踪误差、费率以及折溢价等因素,尤其在产品溢价率较高时要格外关注价格回归可能带来的短期额外亏损。
随着中美领导人会晤、美联储降息等事件推动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日经225ETF与中韩半导体ETF溢价率双双创下2022年以来新高。
华泰证券分析显示,非港股跨境ETF最新溢价率均值已处于2022年以来95.8%分位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股跨境ETF最近溢价率均值仅0.13%,除恒生科技指数ETF外,其他港股跨境ETF的最新溢价率都低于1%。
市场分化明显,投资者需要在追逐热点时保持清醒,避免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
|